Mind & Body Garden Psychology

View Original

如何理解亚裔孩子的心理挑战并有效引导?斯坦福父母课要点总结(三)

根据美国的大数据研究,大约41%的亚裔群体在经历焦虑症或者抑郁症的症状。整体来说,亚裔群体的一生中有17.3%的概率会经历某种精神障碍,但他们寻求心理干预服务的可能性,只有白人美国人的三分之一。

其中,自杀,在亚裔群体的各种死亡原因中,排名第八。在亚裔美国成人中,18至34岁年龄组的自杀念头(11.9%)、自杀意图(4.4%)和自杀尝试(3.8%)的比率最高。在美国出生的亚裔女性,一生中自杀念头的比率(15.9%)高于一般人口。与白人学生相比,亚裔美国大学生更有可能有自杀念头或自杀尝试。

自杀观念的不同程度分类

如果孩子提到自己“想死”,或者“活着没有意思”,家长先不要紧张,自杀观念,也就是自杀的意愿,有被动和主动之分,而背后代表的危险性和干预方式,是不一样的。

被动自杀观念(Passive Suicidal Ideation):

一种情况是,个体想到死亡或不想存在,但没有自杀计划

  • 示例: “我希望我已经死了”;“如果我不存在可能会更好”;“被车撞到可能也不是那么糟”

  • 人们在极度情感痛苦或感到不堪重负和绝望时,往往产生被动自杀观念。

另一种情况是,个体考虑过死亡或者不在世,但还没有一个自杀计划

  • 有消极自杀观念的人可能实际上并不想死,他们认为死亡是逃避情感痛苦的一种方式

  • 这种情况仍需引起高度重视

  • 需要解决他们挣扎痛苦的原因

主动自杀观念(Active Suicidal Ideation):

主要表现在个体主动地想死,例如

  • 比被动自杀观念更紧急

  • 更需要担心他们会采取自杀行动

  • 这种情况需要询问是否有自杀计划,以确保安全

如果孩子表达了主动自杀观念,千万要重视起来。家长需要进一步询问,孩子是否有具体的自杀计划(知道如何自杀的步骤/方法),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些自杀的准备行为(有自杀所需的工具,或者已经开始获取相关自杀工具)。这些问题的答案,可以帮助家长更多的了解孩子的严重程度。

心理学家们评估自杀风险因素的时候,通常会关注个体、人际关系、和社区,这三个层面。其中,风险因素是:

  • 个体:过去的自杀尝试、自伤历史、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诊断、物质使用、有致死的手段工具、绝望、完美主义、失败感。

  • 人际关系:霸凌、社交孤立、家庭中的自杀历史、失恋、遭受暴力(包括家庭暴力)、与同龄人的竞争。

  • 社区:自杀集群、缺乏获得心理健康护理的渠道、高压环境。

而自杀的保护性因素是:

  • 个体:有效的压力应对技巧、有活下去的理由、强烈的文化身份/地位。

  • 人际关系:家庭/社交支持、与他人有链接感。

  • 社区:感觉与社会有联系、有获得身心健康帮助的途径。


其中这个链接感,除了孩子和父母老师朋友的链接之外,通过心理咨询,孩子还会和心理咨询师建立一种链接感,这种支持和链接,也会对孩子起到积极的保护性作用。

家人如何识别家庭成员自杀的警示信号?

1)如果你的家庭成员经常表达出下面的这些感受:

  • 感觉自己是别人的负担

  • 难以承受的痛苦

  • 死亡/想死

  • 感觉内疚、羞愧、愤怒

  • 感觉无望

2)行为或情绪的突然变化

  • 最近进行过自杀的尝试

  • 与家庭、朋友、社群的疏远

  • 向朋友和家庭告别

  • 近期的抑郁、焦虑、忧虑

  • 饮食/睡眠的改变

  • 将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东西送人

  • 对他人施暴或成为暴力的受害者

  • 暴怒

  • 鲁莽的冲动性行为

在亚洲文化中,我们很少直接谈及自杀话题,很多家长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孩子/其他家庭成员这方面的挣扎。讲座中,咨询师们给了家长们一些简单的指导,其中,一定要注意避免的是:

1)反应不足(UNDERRESPONDING)

  • 忽视/不在意对方突然的行为/情绪变化

  • 忽视对方提及情绪问题

  • 忽视对方提到“不想活了”

  • 口头告诉他们:“一切都会好起来”

  • 等待他们自己克服问题

  • 不关心他们倾诉自己的挣扎痛苦

  • 忽略/低估他们到底有多么难过

2)反应过度(OVERRESPONDING)

  • 过于情绪化

  • 强烈要求知道原因

  • 立即拨打911或报警

  • 突然表现平时不会表现出来的关心和爱

  • 无意间强化了自杀行为

  • 难以承受自己的情绪

反应不足可能很容易理解。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反应过度有可能带来的问题。有时候,一旦孩子表现出自杀的念头,家长就会突然的表现出很多关爱、让步、降低标准,等等,这种突然的热情和关心,有可能让孩子觉得难以承受,也有可能造成一些孩子学会用自杀来获取家长的关爱、注意力、或者让步,最终形成非常不健康的负向循环。

如果孩子的状态很不好,你非常担心,保持和孩子的沟通渠道畅通,在事情变得更严重之前,就为孩子和你自己寻求精神健康帮助 (例如心理咨询,精神科医生开药,等等)。询问孩子是否有自杀的想法,注意,询问孩子的自杀观念不会增加孩子自杀的概率,所以不要因为害怕刺激孩子就不去询问,不了解孩子的状况反而可能更危险,但也注意不要问的太过频繁。多关注他们的行为和情绪,而不是不要反复问同样的问题,学习如何不带批判性(non-judgemental)的去倾听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。

当下面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,一定要及时求助,例如,拨打 911 或带孩子前往就近的急诊室;把自杀与危机专线988 告知孩子。

  • 当孩子谈及对自己或他人的即刻伤害

  • 制定尝试自杀的计划,如互联网搜索、收集药物(计划之后过量服用)、寻找桥梁(跳桥)等

  • 当孩子表现出异常行为让你担心他们的安全时


具体应对孩子自杀念头的方法案例

讲座中的模拟案例:你的女儿经常告诉你她感到压力大、无望、不开心。你告诉她她只需要振作起来挺过这段时间。有一天,她告诉你她一直在考虑自杀,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。你对此会怎么应对?

A) 无视她,给她空间让她自己克服熬过去

B) 命令她把门打开让你进去,然后对她进行训话

C) 变得非常难过愧疚,开始哭泣并恳求她不要伤害自己

D) 留在门边,安静地留意情况的变化,让她有自己的空间


这个例子中,A是反应不足,B是批评指责,C是反应过度。D是相对比较合理的应对方式。

不论孩子的自杀观念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,家长都应该认真应对,不要粉饰太平,也不要过分的说教。在应对家人的自杀议题时,保持开放的态度,努力建立彼此的链接感是非常重要的。即使你认为孩子不对,也请先倾听(不要说教),表现出你是在严肃的对待他们告诉你的事情,从自己开始练习消除病耻感,避免向孩子传达类似“自杀是脆弱的表现,你怎么会这个样子?你让我们家丢脸了!别人会怎么想?”这样的观点。要知道,孩子在表达自己的绝望和痛苦之前,可能自己已经默默努力了很久,他们这个时候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,而不是指责。发起相关谈话的时机也很重要,尽量避免匆忙或者有压力的情景,例如,孩子吃饭,急着上学,或者负面情绪爆棚的时候,都不是好的谈话时机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家长和孩子的压力可能都会很大,所以家长也需要学习健康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,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自己找个心理咨询师协助自己。

家长可以做到的几点是:努力提升和孩子的积极互动(看看是否能努力提升80%),表现出对孩子兴趣的关注,夸奖表扬孩子(例如:我看到你有努力在试着。。。。。。;),沟通时注意代际之间在对待精神健康和沟通方式上的差异。如果你们之间没有建立一种孩子可以开放心扉的关系,他们在有危机紧急的时候很难信任你。反过来,如果你们之间的链接感改善了,这样如果有危机发生孩子会更愿意分享他们的情绪,家长就有机会及时干预,减少孩子自杀的风险。

家长 Q&A: 

1. 意识到朋友的孩子有自杀倾向,但是朋友作为家长并不觉得孩子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候,该怎么说服那位家长?

  • 在谈话中,帮助降低对方寻求心理服务的病耻感,让孩子和家长知道,见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生,不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。这样的对话和努力,说不定是能够帮助对方打开心扉的第一步。

2. 爸爸对孩子控制欲很强,一直希望孩子按照他要求的选择:例如选学校的就读专业。孩子觉得爸爸应该看心理医生,但是爸爸不愿意怎么办? 如果孩子愿意看心理医生,那医生能帮助的是什么呢?

  • 我们永远都无法强迫别人去见心理咨询师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咨询师和孩子一起工作的话,可以帮助孩子练习如何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支持,探索孩子自己喜欢什么,协助孩子和家长沟通,帮助孩子在沟通中更自信,沟通不顺利的时候,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健康的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,等等。

3. 孩子觉得自己很难被人理解,就算是和咨询师聊也并不能成功帮助他们。孩子不信任任何咨询师的时候该怎么办呢?

  • 并不是每个咨询师都适合每个孩子的。有时候,找到一个合适的孩子信任的咨询师要花很多精力,时间,和试错。家长可以先从改善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开始,争取让孩子在有困难的时候,更愿意和家长分享自己爹感受和想法。在家里营造一种寻求心理支持很正常的氛围,给孩子一些相关的资源,让孩子自己慢慢熟悉和了解这方面的知识,探索相关资源,慢慢打开他们的意愿。有时候,孩子拒绝帮助的时候,父母自己先来寻求专业心理帮助,并回去分享给孩子自己学到了什么,在努力练习和改善什么,能够帮助孩子更快的打开心扉。

文章由Umi Cai讲座现场笔记,以及徐艺珊博士根据讲座PPT和专业知识扩充后,整理而成,仅供参考。欢迎继续参加我们后面干货满满的讲座,来现场参与互动提问。

美国一三心理诊所的其他相关心理资源:

欢迎预约我们的线上线下服务

一三心理诊所地址:

Office 1 (SF Bay Area)

885 N. San Antonio Rd., Suite O, Los Altos, CA 94022

Office 2 (San Diego)

9920 Pacific Heights Blvd, Suite 150, San Diego, CA 92121

Office 3 (New York)

303 Fifth Avenue, Suite 901, New York, NY 10016

admin@mindbodygarden.com

650-434-25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