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nd & Body Garden Psychology

View Original

如何和孩子沟通?实用技巧分析!斯坦福父母课要点总结(四)

这一期讲座,主讲人们运用心理咨询中DBT方法里的一些技巧内容,详细探讨了如何在和孩子的沟通中,善用“强化”技巧。学习理论告诉我们,通过立即的正反馈(强化,reinforcement),可以增强某种行为的发生几率;通过立即的负反馈(惩罚,punishment),可以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几率。强化一般包括温暖、赞美、表达兴趣等正面回应。但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下,对不同行为的感受也不相同。惩罚一般让人感到被否定、指责或冷漠。我们惩罚常来自对他人不理解或无能为力。其中一个强化的要点是:时机很重要!最好是孩子行为后立刻做出反应(immediately react)。

可强化的行为

那么,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可以被强化的呢?当孩子:

  • 分享感受/情绪

  • 寻求帮助

  • 积极互动

  • 共度时光

  • 与上述方向一致的行为!

有效沟通的基础

沟通最重要的第一步,是肯定孩子当下的感受。在心理咨询中,我们经常鼓励大家,你可以不同意对方的观点,但是可以试着去接纳(Disagree but Accept)。肯定(validation),不等于同意(agree),在你不同意的前提下,也是可以提供validation的。Validation,就是倾听、理解、表达认可对方的立场和感受。如果孩子觉得你理解TA,或者有在努力试图理解TA,后面的对话就会容易很多。

注意不要陷入关于父母是否真的理解孩子这样的争论。如果真的不能理解孩子,就大方的承认,自己不会做出孩子同样的选择,但是有在努力理解,也可以真诚的承认,自己很难理解孩子,但是有在做努力。

家长要努力传达“我理解你的感受,它对我很重要,并且它是合理的。” 很多时候能抚慰孩子心灵的,是家长的态度,而不是具体的方法,评价,或建议。

沟通的代际差异

沟通的时候,很多时候,父母关注的是:

  • 隐藏情绪

  • 保持坚强

  • 维护面子

  • 注重实用和问题解决

所以,面对沟通不畅,很多父母会用惩罚、威胁的回应方式,或者挑剔指责自己的孩子。这种行为,常常让年轻人感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被否定了。而沟通中,孩子们经常关注的是:

  • 需要被认可情绪,例如,被父母赞扬,或者自己的情绪被父母积极的回应

  • 注重感受和自由,例如,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受

我们要理解年轻人和父母沟通方式上的差异。年轻人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,而父母注重实用和解决问题。所以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,父母常常会想尽快“解决”问题,给出许多建议或批评。出发点可能是好的,但是这种行为,反而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和尊重。相反,我们可以学习“肯定”的沟通技巧。肯定就是表达对孩子的感受给予理解和重视,让孩子觉得你站在他们一边。

肯定(validate)孩子感受的几个重要步骤:

  1. 表现出兴趣(通过肢体语言和动作)

  2. 反思性回应他人表达的内容(“你现在觉得很沮丧”)

  3. 表达为什么他们的体验是有意义的。

    • 普遍性(Normalize孩子的感受,并不是孩子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会有这样的感受。)

    • 个性化(回应这个事件对孩子的特殊性)

例如:当孩子说“我很沮丧,因为我的好朋友要搬走了”,父母可以说“我理解你现在的感觉,因为她是你最好的朋友,,你们经常在一起玩,她突然搬走你当然会觉得很难过。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伤心。”

请记住,这个过程中,让孩子觉得家长和她们是站在同一边的,很重要。通过肯定,孩子会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,这有助于建立更加亲近和信任的关系。当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,问题也更容易获得解决。希望这些方法可以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,让我们和孩子建立更加开放、支持和温暖的关系。

肯定孩子的感受时,请避免:

  • 解释为什么他们不应该感到担心或紧张

  • 直接进入解决问题流程

  • 立即告诉他们:一切都会好起来的

  • 与他人作比较

  • 避免解释你的行为 ("你知道我这样做只是因为我希望你好,也希望你快乐")

  • 避免批评孩子的行为 (尽管有些事情值得批评!)

  • 记住,你们的目标是达成共识,从而可以后续开展积极的有强化作用的对话

家长Q&A

担心孩子太脆弱,如何向孩子传达“你要坚强”?

很多时候家长的误区就是,直接对孩子说“你得坚强”,尤其是想到自己的人生也经历过很多艰难时刻,都坚强的挺过来了,就很想鼓励孩子也要坚强的面对困难。这个背后的出发点是很好的,是希望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更自如的处理问题,把生活过好。因此说出口的,经常是这样的一些言语:

  • “你为什么会这样?”

  • “我年轻的时候,情况比你这可艰难多了”

  • “你需要坚强起来”

有些家长还会担心,如果总是认可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,例如悲伤,是不是会让孩子变的更加脆弱?

其实,在成长的过程中,孩子肯定已经听过家长传达的坚强理念,甚至可能早已经内化了这样的家庭观念。对于很多有情绪困扰的孩子来说,这样的坚强理念,可能就是加剧他们内心冲突和痛苦的根源之一。例如,孩子很想“be strong”,但是因为还是会觉得悲伤,认为自己做不到坚强,或者没有好的方法来梳理情绪,就会卡住,自己和自己较劲儿,这个时候家长再反复强调你不够坚强,你要更坚强一些,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,孩子就可能感觉更绝望,不被理解,孤立无援。而“绝望”的感受,和自杀自伤行为,又紧密相关。

更健康的沟通方式,是及时回应和肯定孩子的感受。一些方法和理念的传达,当然也是重要的,但是就像前面提到的,请注意时机。当孩子状态不好的时候,跟孩子沟通这些,或者强调坚强,都可能造成冲突或者彼此更糟的体验。就像两位主讲人提到的,“Building somebody up while acknowledging their feelings.” 而且,家长还可以帮孩子理解,现在感受很差,不代表这种感受会一直持续下去(“What I feel now is not what I always feel.”),帮助孩子,尤其是比较容易焦虑或者悲观的孩子,看到一些希望。

如果家长试着理解孩子,结果孩子说“没帮助”或者“你不理解我”,怎么办?

没关系,家长可以试着接纳孩子的这种反应,说“你觉得没有被理解”,或者“谢谢告诉我你的想法/感受”,都可以。孩子觉得家长的努力没帮助或者不被理解,很正常,家长有时候只是保持镇定,接纳现状,就可以了,并不一定需要为自己辩解过多。

如果孩子态度很差,家长想说“注意你的态度”,设置家庭边界,也一定要注意时机。如果孩子正在情绪的高点,不管说什么,孩子都是听不进去的。情绪过去后,大家都平静的时候,再开启重要的对话。

有时候家长可以预估孩子继续某种行为,会有糟糕的后果。这时候,家长需要平衡一下,什么时候及时干预沟通,什么时候控制自己去纠正孩子的冲动(尤其改变不了孩子的时候),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不好的后果。很多时候,孩子切身体会到一些东西,会更有动力自己主动的调整自己之后的行为(natural consequences),这种印象也更持久。亲自体验一次,有时候比家长重复叮嘱十几遍都有效。

如果孩子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,怎么办?

主讲人给家长了一些小建议:

  • 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。肢体语言,全神贯注。

  • 说:"我知道你不开心。我们已经为这件事反反复复争论了很久。我可以想象,这感觉就像我们在争斗。很抱歉让你如此纠结"。

  • 家长检查自己试图解决问题、辩解、解释的冲动

  • 继续这么做,直到孩子有一些被理解的感觉(这几步都是情感铺垫)

  • 在孩子觉得被理解后,才找合适的时机,讨论你的意见,见咨询师的利弊,不同的咨询方式,解决问题的方案,等等

我在这里想补充一下,在考虑心理咨询的过程中,可以筛选几个咨询师,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咨询师,给孩子一些选择权,而不是都给孩子安排好,更容易被一些青少年年龄的孩子接受。

文章由徐艺珊博士和徐静博士根据主讲人Lisa和Stacy制作的讲座PPT和讲座现场笔记,根据专业知识扩充后,整理而成,仅供参考。欢迎继续参加我们后面干货满满的讲座,来现场参与互动提问。

美国一三心理诊所的其他相关心理资源:

欢迎预约我们的线上线下服务

一三心理诊所地址:

Office 1 (SF Bay Area)

885 N. San Antonio Rd., Suite O, Los Altos, CA 94022

Office 2 (San Diego)

9920 Pacific Heights Blvd, Suite 150, San Diego, CA 92121

Office 3 (New York)

303 Fifth Avenue, Suite 901, New York, NY 10016

admin@mindbodygarden.com

650-434-2563